【警惕!】5个身体肿块, 千万千万不能忽略! 癌症找上门, 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如发现, 马上就医!)


bd 1 

其实身上长肿块的事情时常会发生,大多数肿块都是对身体无害的,不必过於担心。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肿块都是这样呢?以下提醒您,如果身上5个地方肿块,千万不可忽视。

 

1.乳房肿块

bd 2

乳房肿块。(图/今日头条)

90%乳房肿块为良性,但要注意,如果乳房的形状丶大小丶手感发生变化,乳头或乳房周围的皮肤出现了皱褶丶凹陷丶颜色变红丶溢乳,或是单侧乳房感到疼痛或不适,要及时就医。

当你摸到肿块时,怎麽判断未来会不会变癌症?

糟了!摸到乳房有肿块,而且还会痛,会不会是乳癌?

这是许多女性的困扰和担忧,也是她们最常向乳症专家抱怨的问题。

先别慌,八丶九成的肿块都属良性,90%乳房的疼痛也与癌症无关,女性随着年龄增加,乳房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因而出现不同的良性问题。

年轻的女性因为荷尔蒙分泌旺盛,产生的症状较明显,让人误以为良性疾病只发生在年轻女性身上。

双峰的问题繁杂,无论是坊间广告或是网路资讯,都流传一些可能影响乳房健康的因素,但乳症专家都强调,会产生良性疾病与家族遗传丶乳房大小,或者是胸罩上的钢丝都无关。丶

最常见的良性问题包括疼痛丶肿块,以及乳头有分泌物。

虽然大部份良性疾病与癌症关连不大,也不会威胁生命,但仍有些会干扰患者生活或者乳房美观,还会干扰乳癌的诊断,甚至有极罕见的病例与癌症有关。

怎麽办?要拿捏不过度焦虑,也不掉以轻心的分寸,唯有好好认识这些有点烦又不太烦的问题。究竟良性问题有多普遍?美国癌症学会有一个统计数字显示,如果把每个妇女的乳房组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10个女人当中,有9个有良性的乳房改变。

乳房像一对倒扣的杯子,杯内主要由腺体和支援性的组织搭盖而成。

每一侧乳房内有15~20个乳管系统,其中包含分泌乳汁的乳小叶,还有输送乳汁到乳头的乳管。

撑起双峰的钢筋水泥则是充满在腺体与腺体间的脂肪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这些组织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产生生理的变化和病变。

2.腹股沟的肿块

bd 3

腹股沟的肿块。(图/今日头条)

霍奇金氏淋巴瘤可导致腹股沟的皮肤下出现无痛肿块,症状还包括夜间盗汗丶发烧丶疲劳丶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丶皮肤发痒和出疹子。

霍奇金淋巴瘤(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是青年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变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最为常见,其次是纵隔丶腹膜後丶主动脉旁淋巴结。病变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很少开始就是多发性,逐渐由临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晚期可以侵犯血管,累及脾丶肝丶骨髓和消化道等处。

霍奇金淋巴瘤与其他恶性淋巴瘤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1)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临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於淋巴结外的霍奇金淋巴瘤少见。

2)瘤组织成分多种多样,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即Reed-Sternberg细胞(R-S细胞)。瘤组织中常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3. 脖子上的肿块

bd 4

脖子上的肿块。(图/成都资讯网)

多由皮脂腺囊肿引起,通常不会致癌。但也可能是白血病或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先兆,特点是常位於脖子的一侧,质地坚硬。喉结附近的肿块如果持续增大,三周还不消退,应及时去甲状腺专科门诊就医。

【大脖子病与「碘」恐慌】

缺碘会得「大脖子病」,这个中国古书早有记载。《庄子》中就有关於「瘿病」的记载,这种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特徵;晋代的葛洪在《肘後方》中也有用海藻浸酒治「瘿病」的记载。1920年代,一位医生在医学杂志上报告了自己利用每日9毫克碘剂治好少女甲状腺肿大的病例,人们开始用碘治病。

1994年下半年,中国的全民食盐加碘开始在各地陆续普及,在当时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中曾明文规定:两部分人群——高碘地区人群和因治疗疾病(特别是甲状腺疾病)不宜食用碘盐的人群不食用碘盐,这部分人群可到盐业部门专设的商店购买不加碘的食盐。

4. 肛门肿块

bd 5 

肛门肿块。(图/今日头条)

痔疮最多见,但有时可能由肠癌引起。如果伴有便秘丶腹泻丶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丶昏睡丶阵发性眩晕和肠道排空感异常等症状,一定要去看肛肠科医生。

5. 肩部肿块

bd 6

肩部肿块。(图/今日头条)

多为脂肪瘤,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属於良性肿块。不过,如果脂肪瘤压迫神经造成疼痛,需要手术切除。

脂肪瘤(lipoma)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多见於40~50岁的成年人。瘤体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位於皮下,可以推动;瘤体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用手摸方能触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肤正常。肿瘤单发或多发,见於体表的任何部位,以肩丶背丶腹部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血管脂肪瘤为一特殊类型的脂肪瘤,以年轻人较为多见,好发於下肢,可自觉疼痛,触之亦有压痛。

转自 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