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赚的不是钱?】艺术家最‘火滚’の10句话!第八名:「酱贵?!」…… 唔好玩啦~ 想让专业人士更专业,这些问题不好问了!!!
by |

先来看看,惹怒所有艺术家的10句话!
第一名、这改一下就好啦!
第二名、这应该很简单吧!?
第三名、要好像那个广告一样,但不能太像,也不能抄~
第四名、太好了你还没回去,帮个忙,很快!
第五名、帮我加点东西,明天就要,拜託~
第六名、你就大概弄一个,让我参考看看~
第七名、ASAP
第八名、怎么那么贵?能不能算便宜点?!
第九名、这不是我要的!(对方也没告诉到底要什么)
第十名、加油,我先下班咯~
有时候,不是艺术家要耍什么性格,而是对方有太多的无理要求,渐渐地,变成自以为是~
以下,是一篇转自网络的肺腑之言:
「我不懂,新秘画个妆而已,为什么要收这么多钱??」
曾经,有位准新娘子朋友,在饭桌上聊起筹办婚礼的事,她做过功课,看到新娘秘书的「价码」,有些疑惑。
「一天下来就可以赚 1 万多?」准新娘问。
这个问题,我常听到。
「新秘的功力,是累积多年的。你买的,其实并不是那个『时间』。」我有感而发:「你买的,是她的『美学素养』!」
准新娘朋友听了后,沉思了几秒,点点头。「嗯,你这个说法,我能接受。」
我很开心,她能了解美学素养的价值。毕竟,所谓专业、素养、美学,这些东西,听起来很抽象。在一个习惯比价、砍价、勐凹「免费资源」的社会,要了解这个概念,不太可能。
于是,在台湾,做顾问,往往收不到钱。
做美工,被砍价,做到死。
拍微电影也没好到哪裡去。
为什么?
就是因为,大家都是以一些「表面」来计算它的价值,于是,一个「看起来」没花多少力气、没花很多时间,甚至一边工作一边看似愉快的笑咪咪的,台湾人觉得──「不值钱」。
对这件事特别有感觉,正是因为我研究所学的是「翻译」,对身边许多朋友,尤其刚认识的,只要一知道我念翻译,立刻被视为「人肉翻译机」,插电,开机,键入搜寻,就得吐出答案。
毫不意外,我常常收到各类「请託」。
「这是我的论文摘要,可以帮我翻一下吗?」
「我们公司要设计公园指示告牌,可以请你帮我翻一下这十个指示吗?」
「欸,我们在写企划,争取外国公司的赞助。喔,但我们预算有限,不需要太精准的翻译,费用可以算我们便宜一点吗?」
对于我毕生骄傲的专业,竟讲得出「免费」或「算便宜」,当时刚毕业年轻的我,对于上头这样的要求,真的气结!
久了,我可以理解,这些人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他们不懂,专业翻译为何辛苦,专业翻译为何不容易,专业翻译为何必须这麽贵──
比方说,曾经参与一个口译专案,是克莱斯勒总公司代表,和台湾供应商讨论汽车零件产业趋势。我花了两星期密集做功课,搞懂甚麽是汽车镀膜,板金等等专业名词的中英文对照,汽车零件的製作、销售流程──你可以想像,我得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成为半个专家。
另外,这样还不够,就算我已经是本字典,但,如果我的理解力不好,听不懂讲者想表达甚麽,或无法从庞大内容去芜存菁,提供重点摘要翻译,听甚麽,丢 甚麽,听众很辛苦。好的翻译,不是单纯的中翻英,英翻中(如果是这样,那 Google 翻译不用钱,很好用)。有效的翻译,如同尺寸刚好的铝梯,刚刚好,填补文化、语言的差异,缩短沟通的落差。翻译时,我也得全神贯注,推敲琢磨,创造最高的价值。
所以,当我再听到──
「听说你待过新闻业,文笔很好,我有个朋友做生意,你可不可以帮她写个文案?」
「我要准备出国考试,你帮我看自传,我希望听起来很讨喜?」
碍于人情,我会帮忙。
但久了,我决定还自己公道,兑现自己的价值!而且,我还要从教育身边的人开始做起!
今天晚上,又收到好朋友儿子的请託,请我帮忙翻译。
我终于鼓起勇气,婉转解释,这……不是「举手之劳」。
「希望你谅解,不是姊姊不帮忙,但这是我的专业,我靠这个吃饭。」我说:「如果你公司有给你预算,我可以把你排进我的档期。」
最后,我们做了个秘密交易,皆大欢喜。
经验,功力,天生好手,听起来很抽象,但这正是专业的价值。
最后最后,这是属于笔者的心底话:“想让专业人士更专业,请先停止问这种蠢问题”!